【资料图】
2022年8月,受降水偏少及持续高温影响,长江流域出现罕见旱情,鄱阳湖提前进入低枯水期。(资料图) 刘占昆 摄
中新网北京3月8日电 (朱莹)“旱灾是影响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涉及范围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口较多。”今年全国人代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水利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郑海金提交了一份关于进一步提升南方丰水区干旱灾害防御能力的建议。
郑海金说,全球陆地升温可能导致高强度、长历时、大范围的极端干旱事件增加。如2022年,长江流域遭遇1961年有完整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气象水文干旱,洞庭湖、鄱阳湖提前3个月进入枯水期,其中鄱阳湖水位跌破历史最低纪录。
他指出,在此次抗旱工作中,南方丰水区创新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
在郑海金看来,当前旱灾管理为典型的危机管理方式,面对旱情采取的措施往往是临时性和应急性的,缺少长远和全局谋划;旱灾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健全,抗旱应对工作机制主要参照防汛模式,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够强;干旱防御的基础设施还较为薄弱,如水源工程调蓄能力还不足、农村供水工程保供能力不平衡;干旱灾情监测与预警能力不足,难以高效支撑政府综合研判调度指挥。
有研究表明,未来时期全国面临大面积增温现象,增幅随着时间推移显著上升;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气象干旱频率明显增加,水文干旱程度显著增强。如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近年来枯水位时间提前、枯水期持续时间延长、枯水位持续降低、退水速度加快等成为常态。
经济社会越发展,水安全保障要求也越高。郑海金表示,新形势下要统筹南方丰水区抗大旱防大灾,关键在于进一步提升干旱灾害的防御能力。
对此,他建议,构建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全链条式灾害防御平台和信息共享发布机制,完善形成一套常态化干旱灾害应急预案(如制定不同干旱期备用水源方案,开展地下水资源调查并高效共享,优化抗旱物资储备要求,完善抗旱打井管理机制等);推行干旱灾害保险制度,分散灾害风险,形成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干旱灾害应对长效机制。
同时,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工程体系,如加快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新建和改造一批灌区工程,持续推进“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强灌溉工程、供水工程等的管理维养,保障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全面提升抗御干旱尤其是大旱、久旱灾害能力等。(完)
标签:

- 【温江区·俭让佬妈市井串串】美团产品,随时可退!49.9元抢购150元套餐:俭让老妈串串双人餐套餐内容营业执照媒体支持购买方式长按图片二维码即可购买01鸳鸯锅辣...
- 微信的大动作,为了什么?微信的大动作,为了什么?,为啥很多创作者不赚钱?
- 【聚看点】名为“七国集团” 实则美国在“收割”着六国未来七国集团(G7)峰会日前在日本广岛结束,台面上大秀团结却难...
- 北京农商银行朝阳支行党委书记、行长李晓光接受审查调查
2021-06-10 15:24:29
- 想乘火车拍遍“车窗外的中国” 小伙一年摄影15000张成“大V”
2021-06-10 15:24:29
- 广州本轮疫情首位患者出院
2021-06-10 15:24:28
- 警方侦破16年前四川省图书馆文物被盗积案 成功追回被盗唐代佛经
2021-06-10 15:24:28
- “摸金校尉”团伙深夜潜海30米盗捞,846件文物获追缴
2021-06-10 15:24:27